这回可好了,旱厕不用了,空气变好了,臭水沟也没了,多年的下水难题都解决了。”哈尔滨平房区哈达屯村民张伟点赞当地“厕所革命”,“用政府给安装的污水处理设备,净化后的水也不浪费,拿来浇门口的小菜园都不用施肥了。”
“之前生活污水全都倒门口臭水沟,生活环境脏乱差。”张伟说,“现在这一家一户的污水处理设备有专人维护,一个月电费不到6元钱,生活大变样,幸福感特别强。”
张伟家用的污水处理设备,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大数据探索“互联网+数智化”的农村污水综合处理模式,实现厕所共治,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灌溉标准,自家庭院内打造“田园绿色小生态”,真正做到农村改厕“建得起,用得上”。
在管控这一设备的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数据监控管理平台”上,可以看到包括张伟家在内,上千农户家的污水处理设备在系统实时监控下运行,覆盖了黑龙江、四川、河南、内蒙等省份。通过监测污水量、处理时长、用电量等指标,系统可精准定位故障用户和故障点,第一时间启动维修程序,通知驻村维修人员上门维修“根据污水水量、时间等指标智能化匹配处理模式,实现一户一策。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,也可以根据用户平时污水大数据默认匹配处理模式。”研发该系统的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小东说,通过集中管控平台的故障巡检、故障预警及运维管理功能,相比传统运维方式,运维费用可降低80%。当前数字乡村建设蹄疾步稳,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注入新动能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,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。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,推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向乡村延伸覆盖,着眼解决实际问题,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。
近日,中央网信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《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》明确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,包括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。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,用好大数据这项“新农资”,也成为“数字乡村”建设的重要内容。对农村生产生活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,拓展应用场景,可将分散的数据转变为信息资源,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精准、科学的决策支持,提高基层环境管理决策能力,推动农村摆脱“脏乱差”走向“环境美”。